消保盾分析恐吓威胁催收短信20240921
从这条短信的内容来看,包含了不少恐吓性的言辞以及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地方。消保盾逐一分析如下:
“如继续拖延拒不还款,我司将启动司法程序,勘验人员将随时到你所处的位置以及家中执行上门收款。”
问题分析:对方声称是启动司法程序后,所谓“勘验人员到你家中执行上门收款”,即便假设对方起诉你并取得胜诉判决,对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法院也不会先派遣“勘验人员”、更不可能派出任何公司人员去当事人家里收款。
驳斥:法院的执行程序严格依据法律进行,法院在执行前会先发正式的执行通知书给你,如果你到期不履行,才会进入执行程序。虽然理论上拒不执行判决,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,但是法院都能判决呢,哪来的强制执行?
“已进入司法程序,届时会向你发送法院文书,你可依照文件编码当地司法机关核确认案件真实性。”
问题分析:虽然法院确实会通过正规文书进行通知,但此处暗示已经开始司法程序明显是虚假信息。如果案件进入司法程序,当事人会通过合法渠道收到法院的正式通知,法院绝不会发这种威胁性短信。
驳斥:如果对方真的提起诉讼,应该提供法院的立案通知等正式文件,而不是仅通过短信发出威胁。任何未通过法院传票或正式通知的司法程序都是无效的。
“诉讼之后可预知的后果……你本人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后期即使结清之后,虽可乘坐高铁飞机,但档案会显示为失信被执行人。”
问题分析: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确是执行措施,但该程序必须经过法院判决并且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后才可能发生。即便如此,只要履行判决,很快就会被移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短信中提到“即使结清仍然显示为失信人”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,纯粹就是恐吓。
驳斥:只要按时履行法院判决或和解协议,并不会被列入失信名单。即便被列入失信名单,偿还债务后可以移出,并不会永久记录。
“你父母协助处理此案”
问题分析:这种提及家庭成员、特别是父母来施加压力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恐吓手段。根据法律,只有在特殊情况下,法院才能追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责任,但成年人之间的合同纠纷与其父母无关。
驳斥:合同责任人是签署合同的一方,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没有关系,这种以牵扯家人作为威胁的手段是一种心理恐吓。
“最后一步……避免到诉讼最后一步”
问题分析:此处暗示如果不及时付款将进入法院程序,这种威胁通常用于施压。但实际上,即使对方提起诉讼,法院也会给被告合理的抗辩权和处理时间。
驳斥:即使进入诉讼程序,法院也不会马上采取严厉的强制措施,双方可以通过协商、调解或抗辩等方式解决问题。
总结:
短信中的措辞明显带有恐吓性质,并且含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容,比如上门收款、持续显示失信记录、父母协助等。根据法律程序,如果对方提起诉讼,应该通过正规法院程序进行处理,而非通过这种带有威胁性的短信进行催收。建议消费者保持冷静,不要轻易相交这种明显的恐吓短信,当今是法治社会,并不是谁起诉就代表谁有理,还有一句话叫,恶人先告状。